(內含劇透)
我沒有看MARVEL 漫畫長大,不知道原著的來龍去脈,對所有角色的認識都是由MARVEL 電影及其電視劇中得知。我頗喜歡MARVEL 將其系列在每一部上演的電影及電視劇中環環相扣,但沒看了,又不大影響劇情,但看了,又能為劇場加分及令角色更立體。連AGENTS OF SHIELD 這部MARVEL 電視劇都邀得FURY 助陣,蟻俠電影怎會沒有。蟻俠與飛隼(FALCON) 對打一幕相當精彩,雖然進了貨倉有少許偷工減料之嫌,但畢竟這兒只是戲劇的中段,不能將所有彈藥耗盡,要留待最後大戰用,絶對能諒解。
作為一個系列的第一部戲,電影當然要花點時間來簡介角色,整部戲有點像小子成長故事。當然也集合了英雄片的公式及荷里活電影劇本的一貫公式,就是開端,中段與結尾,分開每一幕的就是轉捩點。開幕就是簡介蟻俠這個人物,到他接受成為蟻俠。中段就是受訓如何掌握蟻俠的能力及學懂如何與螞蟻溝通,並以挑戰飛隼作為完成受訓的結業證明,結尾當然是打大佬打到唏里巴啦!
值得一提的是蟻俠的麻甩朋友,他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角色,每次出場都總會令你捧腹大笑,尤其喜愛那段角色扮演,誠意推介。由拍至演員演譯至剪接都拿捏準確。
如果說中段蟻俠與飛隼對打相當精彩,那麽尾段蟻俠與黃蜂戰衣(YELLOW JACKET) 的對戰就需用精彩絶倫來形容。尤其是在蟻俠囡囡房那幕,在THOMAS 火車上對打,用上兩種視覺,大玩變大縮小的笑點,值得鼓掌。當然,笑點也不是無的放矢,每一個笑點是為了在下一個高潮前拉鬆觀眾的氣氛,所以導演在掌控節奏放面應記一功。
英雄片特技必不能少,美國的特技已經算進化至爐火純青的境介,雖然有一部份還是感覺有點不真實,但整體來說,真實感很高,看的時候,大部份都彷如置身小人國(或螞蟻)當中看世界,值得一讚。
說了那麽多好話,這部戲當然不是沒有瑕疵。第一個唔明白位就是Dr. Hank Pym 同佢個囡Hope 的感情戲。多年的心結,真係三言兩語就原諒?未免有少少兒戲,又有少少突兀。第二個唔明白就是YELLOW JACKET 如何逃離電子蚊罩。雖然大家都知佢未死,但不是有伏筆他一動就會被電,令他動彈不得嗎?何解他又突然出現在蟻俠囡囡房?還有一點較失望的位是明明簡介過蟻俠套戰衣是可以變大縮小,但整部戲只見到蟻俠變到螞蟻般細小,但沒有出現過變大的情景。我不排除電影想建立蟻俠的能力只能縮小,不能變大,因為他初初得到戰衣時有一幕他在正常情況下按變大掣時,沒有反應。但初初說的理論是可以變大縮小的。不是只有縮小及還原。雖然是有少少瑕疵,但不算甚麽大漏洞,整體可觀指數仍然很高。
近年英雄片泛濫,不少人都開始批評,純粹官能刺激的電影,破壞了電影的本意。就像Simon Pegg 所講:「因為這使我們不去關注真實世界所發的事,電影過去應該是要具挑戰性題村、富含情感的故事,或者是挑戰道德問題的功能,讓你在看完電影後能夠重省視評估自己的價值、感受等等。現在我們從電影院走出來後,並沒有真正在思考甚麽樣的問題,而是在談論著浩克與機器人對打。」
我必需承認有深意的電影是能夠令人反思很多事,小至待人處事,大至國家大事都會令你有另一番體會,也能經歷好幾代而歷久不衰,甚至成為經典。但如果入場看每一部戲都必需用這個標準,未免太沉重了。香港人工作壓力大,娛樂時間不多,有時走進戲院並不是想反思人生,而是想簡簡單單放空自己的腦袋,開懷大笑一番,離場後,不用反思人生的意義。我覺得兩類型的電影都有其存在價值及意義,兩者我都愛看。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